当前位置: 起动盘 >> 起动盘优势 >> 成都老司机能开多长的车30米得不得行
“喂,你好!我是救急中心Q车救急人员,让你久等了,请问你的车辆出现什么故障?”
7日上午10时16分许,成都公交集团保修公司救急人员陈尧建接到救急中心电话,在双流区空港总部站有一辆18米公交车需要救援。该车驾驶员初步判断是左前轮漏气,陈尧建便叫上一名底盘工,开上公交救援车,于10时20分从位于郫都区的顺江保修场出发,“按规定在5分钟内出发”。
△陈尧建正在操作救援车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成都公交集团保修公司救急中心有17个车组,陈尧建所在车组专门负责18米长公交车的救急任务,拖车时行驶车体将近30米长。这个车组行驶公里数最多,工作量最大,作息最不规律。陈尧建去年共施救公交车辆台次,施救现场修复台次,拖车台次。
公交救急随时出发
“其他车组有相对固定的施救范围,我们是哪里需要就去哪里,经常要穿城去救援。”红星新闻记者坐上陈尧建驾驶的公交救援车,与他一同前往。
△救援车
上午11时30分许,到达空港总部公交车站后,报故障的公交师傅把陈尧建引到故障车前,“今天上午一来,就看到车子趴在那里了,检查了是左前轮漏气”。陈尧建操作救援车,让车尾托臂伸出,调整上下前后的位置,用机械手抓紧公交车,把车头部位顶升起来。随后,他和底盘工师傅再次检查以后,决定换胎。
他俩协作一气,非常熟练,12时10分,故障公交车换上新的轮胎“精神奕奕”。公交师傅试车以后确认没问题,陈尧建立刻登上黄色的救援车返回保修场,准备随时再次出发。“有时也会因路途或救急周转不过来,18米公交车就会由就近的救急车组及时移至安全地段,我们再去勘察处理”。
△救援车与公交车连接处
像陈尧建这样的救急人员,一般是先为公交师傅解燃眉之急,却忘了自己还没吃午饭,有时就先吃点面包喝瓶矿泉水充饥。
军人出身投身公交
47岁的陈尧建,军人生涯有10年。他是当汽车兵的,退伍以后想继续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年便到成都公交集团担任了一名公交驾驶员。在公交4路服务两年以后,他转岗到救急中心。
△陈尧建与同事正在检查轮胎
作为救急人员的前半年,陈尧建一直跟着师傅出车,“安全第一”4个字是师傅强调得最多的。因为拖车时行驶车体有二三十米,周围行人、车辆的安全,故障车上公交师傅的人身安全,都要一力承担,全神贯注,丝毫不能分心。
出师以后,陈尧建也以安全为最高信念,救急归救急,但开车千万不能急躁,“慢点就慢点”。他说,去途可能开四五十公里/时,拖上车速度就要降一半,只有二三十公里/时,拖新能源电动公交车更需要低至5公里/时,最长一次拖了两三个小时,需要极大的耐心。每次最多拖七八公里,还要停在宽敞的路面上检查一次,看轮胎有没有冒烟等。
△救援车托起18米长的公交车
每年夏季是公交车故障的高发季节,“因为夏天气温高,皮带易断裂,还会导致水温高、轮胎故障等问题”。近日气候不冷不热,红星新闻记者坐在救急车驾驶室,仍觉狭小。“夏天可能有40多度,像个‘微波炉’,空调制冷不像公交车效果那么好”,陈尧建说,他就用一条毛巾擦汗、一个水杯解渴、一盒藿香正气水解暑。
车体30米安全拖走
从拖12米长的公交车、双层公交车,到专拖18米长的公交车;从CNG车辆、LNG车辆,到新能源电动公交车,陈尧建见证了15年来成都公交的发展变化,也在工作中不断适应各种车型的特点。
救援车有10余米长,加上拖行的18米长公交车,整个行驶车体就会将近30米。“行驶中,经验非常重要”,救急中心党支部书记卞景林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救急人员不但要熟练掌握各种常见故障的处理技术,驾驶技术要求比驾驶公交营运车辆更高。
△陈尧建正在开车
陈尧建给记者演示了如何拖车。先操作公交救援车车尾的托臂放下,机械手要抓到公交车车头横梁的正中,不然就会在拖行过程中发生滑车、倾斜,产生二次事故。但托臂前后、上下的位置可以自动调节,左右距离、是否居中就需要经验判断。他遇到过在暴雨天气,积水高至膝盖,只能用手去试探,靠经验摸准正中位置。然后就要给公交车加制动气,拆解半轴后,进入救援车驾驶室开始拖行。
由于没有相对固定的施救范围,哪里需要就去哪里,陈尧建已经成了“活地图”。不需要导航,就能安全及时地前往救援地。一路上,他会留心去程的路况,如有拥堵或施工,拖车返回时就会选择更宽敞畅通的道路绕行。“绕路不要紧,一切为了安全”,他说。
白天坚守夜晚尽孝
陈尧建和搭档张正勇所在的车组是成都公交集团个共产党员示范车组中的一员。他们也以身作则,常年奋斗在救急岗位一线。今年春运,是陈尧建在救急中心度过的第13个春运。由于岗位特殊,全成都只有他和张正勇专拖18米长公交车,所以他们要照常上一天休一天。每年春节,他都没和家人好好团聚过。
今年春运期间,他的母亲不幸因脑溢血住进重症监护室,这让他比以往更加忙碌。白天坚守工作岗位,夜晚下班后他就守在病床前,细心照料。“春运期间救急保障更不能松懈,老妈有爱人照顾,我很感谢家人对我工作的支持!”令他欣慰的是,母亲如今已康复出院。
陈尧建每次接到救急电话,都要求自己以最短的时间抵达施救地点,尽量减少救急等待时间,想尽一切办法快速修复、拖离车辆。如今,他也带出了两个徒弟,已在其他班组负责救援12米长公交车。“我把自己所有的经验、方法都传授给他们”,陈尧建说,比如如何判断车辆情况,找出原因和故障,选择合适门类的修理工一同前往。当然,这也需要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
虽然一年之中难得有清闲的工作日,陈尧建也会抓住驻守公交场站的机会,与底盘工、引擎工、电工等不同门类的师傅交流,观察他们维修公交车,尽量掌握不同车型特点,在救急中发挥作用。
最美交通追梦人推荐
孙春祥
“二环公交活地图”90后“撑伞小哥”
孙春祥,一名90后,年参加工作,担任成都快速公交站厅服务员,第二年就因表现优异成为服务站长。
他热爱本职工作,是“二环公交活地图”。利用休息时间乘坐公交车,收集线路换乘信息,制作“公交换乘查询表”,每一条换乘信息都通过他亲自验证,不仅覆盖了了二环快速公交每个站点与公交线路换乘,还包含了站点附近客运枢纽、医院、政务中心、小区、学校、银行的换乘,以及地铁站换乘站的收发车时间和接驳的公交线路信息,为乘客提供详细咨询信息,并将“查询表”与同事分享,有效提升了站务员咨询服务能力。
他热心服务,时常帮助行动不便的乘客上下车、帮助乘客买票、提醒乘客注意上下车安全。每到雨季,孙春祥常出现在站厅乘客上下车处,浑身湿透地为乘客撑伞。
陈勇
公交家庭中成长的新一代匠人
陈勇,一名在公交家庭中成长的新一代匠人,现任成都公交集团总成维修中心电器组组长、“职工创新工作室”技术带头人。他积极带头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班组职工巧干实干,对电器除尘设备进行工艺改进,实现从开放式过滤到循环密闭自净的升级,进一步减小和防止粉尘的吸入对操作者身体造成危害。
他带领创新工作室对“QDJ起动机”展开技术研讨,解决了起动机点火启动时间提前问题,改善CA4G发动机工作状态,延长了起动机和飞轮齿圈的使用寿命,降低维修成本,保障了一线运营车辆的技术稳定,大大提高了一线车辆运营效率。
卓雪山
走遍成都大街小巷参与公交规划
卓雪山,成都公交集团线网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公交规划专员,卓雪山始终把解决市民的公交出行诉求当做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在线网管理中心工作的近十年里,卓雪山走遍了成都的大街小巷,正是这种“朝受命夕饮冰”的事业心和“昼无为夜难寐”的责任感,促使他在业务领域深耕细作,线网布局了然于心,同事们都称他为成都公交“活地图”。
在他的推动下,成都公交线网按照干线、支线、社区巴士分层思想,整体考虑线网布局的方法,对公交线路进行了新一轮的优化布局。他是改革发展的“践行者”,深入龙潭工业园区走访调研、现场勘查、多方协调,力促开行园区定制公交专线开行,使龙潭总部新城内数万名企业职工的出行条件大为改善。
红星新闻记者严丹摄影记者刘海韵
编辑刘宇鹏